白癜风有好的治疗方法吗 http://baidianfeng.39.net/a_bdfzkyy/150307/4587193.html公交站偶遇一对母女,孩子穿着粉色的羽绒服,脚上是一双同色系的小鞋,看着很是干净整洁。
因为前一夜的降温和冷风,路边落满了金*色的梧桐叶。小女孩在落叶堆里捡着树叶,偶尔举起一片仔细端详,看不太满意后,又将树叶丢了回去。翻翻捡捡了半天,小女孩终于找到了一片符合自己心意的树叶,乐呵呵的举着向妈妈走去,边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,边期待着妈妈的赞赏。
从抖音里回过神来的妈妈在看到树叶的刹那就对着小女孩发起火来,嘴里不时的蹦出“你个垃圾佬”、“到哪都喜欢捡垃圾”、“天天脏兮兮”······之类的言辞。
看得出来,因为小女孩捡树叶的行为,妈妈的情绪已经处于失控的边缘。
女孩下意识的丢掉那片翻捡对比了半天的满意树叶,委屈着小脸,缩了缩身子,到一旁攀爬起栏杆来,既不哭也不闹。
隐约听到路人的赞叹:“这孩子,看起来好乖啊!”
由于赶时间,小女孩的攀爬行为会不会同样迎来妈妈的“呵斥”和“否定”,泛康君不得而知,但这一幕却让泛康君想起诊所的几位来访者,他们与这个小女孩一样,拥有一个经常被最亲近的人否定的童年。
这几位来者的另一个共同特征是:“回避型人格”。
回避型人格,是一种病态人格,又称回避型人格障碍或者逃避型人格,该人格最明显的临床特征是自卑、逃避社交。
心理学家认为,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,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,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(如智力、记忆力、性格等)而产生的轻视自己、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。患者常常表现为缺乏自信,怀疑自身价值,敏感,特别是遭到拒绝和反对时。日常生活中对一些小事的不如意,或被拒绝即表现得很委屈,感觉受到了较深的伤害。
回避型人格障碍者从一开始就回避人际关系,要不就是无条件地接受他人意见。他们在生活中尽管有交往的需要,但大多数人仍与周围人保持一定距离。在丰富的情感世界中,他们很难同别人进行深入的感情交流。
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(第五版)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为:
一种社交抑制,能力不足感和对负性评价极其敏感的普遍模式,表现为下列4项(或更多)症状:
(1)因为害怕批评、否定或排斥而回避涉及人际接触较多的职业活动;
(2)不愿与人打交道,除非确定能被喜欢;
(3)因为害羞或怕被嘲弄而在亲密关系中表现拘谨;
(4)有社交场合被批评或拒绝的先占观念;
(5)因为能力不足而在新的人际关系情况下受抑制;
(6)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笨拙,缺乏个人吸引力或低人一等;
(7)因为可能令人困窘,非常不情愿冒个人风险或参加任何新的活动。
国外有调查显示,人群中有约1%~2%的人符合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。回避行为在未成年人身上很常见,他们羞涩、怕生、尴尬,对别人的批评很敏感,但通常是成长期的正常表现。
医生下人格障碍的诊断通常很慎重,不够18岁的患者人格个性未能定型,再害羞也只能说是“适应障碍”。
需要注意的是患者还可出现其他精神心理问题,如强迫症、抑郁症、旷野恐惧症、依赖型人格障碍、边缘型人格障碍等。
目前来说,引起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具体原因并不明确,遗传和环境因素可能都对其有影响。
例如儿童或父母在儿童时期的情感虐待、批评或缺乏情感和养育,以及日常生活中同伴的嘲笑拒绝等,都可能在病情发展中起作用。
一般来说回避行为都是始于婴儿期或幼儿期,这个时期他们容易感到羞怯,所以会刻意避开陌生人或者陌生的环境。其实他们在早期的时候倾向于摆脱这种回避行为的,但是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会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而变得越来越胆怯。
所以,当发现孩子过于“羞涩”时,家长和专业人员的及时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父母应该:
1、给孩子足够的基础安全感
提到安全感,0-3岁时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。在0-3岁之间,妈妈的陪伴越充分,对孩子的爱越肯定,孩子越自信,安全感越充足。
2、帮孩子提高自信心
过低的自我评价,是孩子信心不足安全感不够的重要原因。当孩子说我不行、我不会、我做不到的时候,父母要给孩子一些鼓励,不是一味鼓励他可以做到,而是鼓励他有
3、不去过分强迫孩子
如果孩子开始回避,父母不要着急,不要责骂孩子,这只会让孩子更加自责,让孩子觉得那些挑战更加可怕。尝试着让孩子从一些能接受的挑战开始,让他自己发现没有想象中那么难,慢慢建立起勇气,才能真正帮孩子找到自信。
4、让孩子找到擅长的事
孩子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是可以找到安全感的。一个不知道怎么和别人说话的小透明,和一个具有自己独特才艺的小朋友,往往是后者更能顺利的融入团体,获得他人的尊重。
5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