适应障碍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听民声察民情丨轨交站无障碍电梯何时真能 [复制链接]

1#

图说:1号线外环路站南面出入口老人撑着扶手艰难爬楼来源/新民晚报记者季晟祯新民晚报通讯员余润坤摄(下同)

上海17条轨交线路里已有多部无障碍电梯。然而,不少市民致电本报称,一些无障碍电梯看似很“完善”,实则“没法用”。近日,记者随机走访多个轨交站点发现,无障碍电梯“没法用”的背后,存在着布局设计不合理、维护不到位、标识不清等诸多问题。专家呼吁,无障碍设施应再多一点“温度”。

台阶成天梯

电梯变摆设

“从年搬来这里,轨交1号线外环路站一直是老样子,南面和北面出入口都没有自动扶梯,老年人爬楼梯真是吃勿消。”从1号线外环路站南面入口到站台,共有39级台阶,这对84岁的盛老伯而言,无疑是个不小的障碍。

上午9时许,记者在1号线外环路站南面出入口看见,往来客流络绎不绝。面对数十级台阶,拎着大包小包或怀抱孩子的乘客满脸无奈。一名老人一手拄着拐杖,一手扶着楼梯栏杆拾级而上,每走几步便要停下来歇一会儿。

“南面有两个出入口,为什么不把其中一个出入口的楼梯改建成自动扶梯或是坡道呢?”面对盛老伯的质疑,工作人员面露难色:“之前听说有改建自动扶梯的计划,但我们也不确定时间。”

图说:1号线外环路站斜挂梯长期停用告示

盛老伯说,和南面相比,北面出入口台阶较少,所以后来他也“学聪明”了,从北面进站反向搭轨交到莘庄站换乘。记者注意到,南面出入口的楼梯处有一个用红绳绑住的大“铁箱”,表面覆盖厚厚一层灰。墙上的告示称:该无障碍设备因故障维修,启用时间未定。“大部分人压根不知道这‘铁箱’是无障碍升降平台(斜挂梯)。”盛老伯说,这么多年来很少见人用它,即使要用也需先找工作人员用遥控器开启,特别麻烦。

布局不合理

使用很折腾

记者实地走访发现,有些轨交站虽设有无障碍电梯,但由于设计不合理,使用起来很是折腾。

上海体育馆站是轨交1号线和轨交4号线的交会站,每天人流如织。记者在上海体育馆站站厅层看到,1号线和4号线两部从站厅通向站台的无障碍(垂直)电梯都设在非收费区,为防止有人逃票,电梯都上了锁。因此,乘客若要搭无障碍电梯进出站,不但需要找工作人员帮忙开锁,还得在站厅兜个圈子,绕到服务台刷卡扣款。另据了解,轨交4号线鲁班路站、轨交8号线人民广场站等都有这样的问题。

图说:地铁8号线上海体育馆站无障碍电梯不但在非付费区,还联通办公区

记者还发现,一些轨交站虽配有无障碍电梯,但要么是单向运行,要么像外环路站那样长期维护停用。这无疑也制约了乘客使用无障碍电梯。例如,轨交1号线和4号线上海体育馆站共有8个出入口,但所有出入口的自动扶梯都是上行,没有下行。也就是说,乘客从地面下到站厅,只能走楼梯。此外,在记者随机走访的8个轨交站里,有5台无障碍电梯维护停用。

标识不清晰

信息不明确

在对轨交无障碍电梯的调查中,除了个别站点设施本就“缺位”外,相当一部分无障碍电梯处于上锁或者停用状态。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,很多人即使需要使用无障碍电梯,但由于实在不便而放弃使用,造成资源浪费;使用人数少,导致疏于维护、管理,继而设施状况变差;设施状况差又进一步减少了人们的使用意愿,由此陷入恶性循环。

业内人士指出,无障碍电梯“不好用”不仅有设计规划、维护管理等因素,更有信息供给不完善的原因。站外无醒目指示标识或位置偏僻,造成无障碍电梯难觅的情况比比皆是;站内标识引导模糊,获取无障碍设施信息渠道少,不但让普通人不便,也加重了残障人士的出行困难。

图说:12号线南京西路站外无障碍电梯难寻,周边无任何指引牌

“特殊需求人群获取信息和移动的能力比普通人差,因而提供完善的无障碍设施信息更为重要。”上海无障碍环境建设专家组组长祝长康告诉记者,上海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是值得肯定的,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。在他看来,社会的完善基于对社会各种人群的适应。“无障碍环境受益的不只是残障人士,而是每一位社会成员。”祝长康说。

新民晚报记者季晟祯通讯员余润坤
  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